2022年10月16日上午10时,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作的二十大报告,科学系统谋划了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报告举旗定向、催人奋进。其中关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容更是深深的吸引了我,深受教育和启发。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作为一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生态环境工程分院的普通教师,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整体主义”始终是两种对立的观点,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总是想尽办法使自然屈服,如果人类能用心对待我们生活的地球,并心怀感激,我们就会有更好的机会活下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处处能看到古人的生态意识,即“生”的哲学,《易传》中提到过:“天地之大德曰生。”说的是天地的最大恩德,是为宇宙和人类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环境,让各类生命各得其所,安身立命。《孟子》的《尽心章句上》中曾提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意思是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宋代张载《西铭》中曾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人民百姓是我同胞的兄弟姊妹,而万物皆与我为同类。
北宋学者程颐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意思是说在仁者看来,天地万物与自身是浑然一体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秘鲁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也曾引用过这句话,意在强调中国人历来讲仁爱、尚和合,借此呼吁各国要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宋代程颢在《秋日偶成》中有诗言:“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明代画家祝允明曾在《枝山题画花果》中说:“或曰:‘草木无情,岂有意乎?’不知天地间,物物有一种生意,造化之妙,勃如荡如,不可形容也。清代大画家郑板桥的一封家书充分地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意识。郑板桥在信中说,天地生物,一蚁一虫,都心心爱念,这就是天之心。
小说《聊斋志异》中各种花妖狐魅的故事所呈现出来的美就是人与万物一体之美。 蒲松龄创造的这些意象世界,充满了对天地间一切生命的爱,表明人与万物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表明人与万物一体,生死与共,休戚相关。
这种对地万物“生意”的生态意识,也体现在中国的绘画作品中。宋末元初著名画家钱选的《草虫图卷》中描绘了秋日荷塘里的青蛙、蜻蜓、螳螂、荷叶、芦苇等形象,其各具姿态而又生动自然,整幅作品生意盎然。北宋花鸟画家黄居寀的《山鹧棘雀图》描绘泉石、荆棘、竹丛,群鸟飞鸣、憩啄棘间枝头,山鹧立于石上正俯身饮水,情态十分真实自然。齐白石喜爱画虾,将虾的灵动、活泼和生命力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连如此微小的动物也被画家跃然纸上,难道体现的不就是生命的平等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即构成人与万物一体的意象世界。
对于我们现代的人来说,不仅要继承,更要传承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这样才会造福子孙后代。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在党的领导下,我们要共同维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为地球生态环境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作为一名党员应牢记党的宗旨,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发扬优良传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意识,永远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政策。更应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时刻保持谦虚谨慎勤奋刻苦工作的作风。作为一名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深入学习大会报告,用多种方式将习近平总书记报告中的精神实质传递给每一位学生,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保持一股强大的活力和不竭的动力,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还要与时俱进,多反思自己,在遇事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智, 对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也要认真考虑和接纳。做到能上好课、会上课,上好学生喜欢的课。要虚心接受自己不知道,对学生提出的新事物,要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立足本职, 砥砺前行。作为一名生态人,要时时刻刻践行习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明确新征程上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发展的新定位、新目标、新要求。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乡村振兴,利用自己的专业积极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不断进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提升,实现山清水秀、村美人和的美丽田园。
总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遵循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